在初中作文教学的进程中,批改评语犹如一盏明灯,指引着学生写作提升的方向。在实际的作文批改过程中,评语中关于缺点的表述常常存在一些亟待改进之处,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语对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,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与探讨。
部分评语缺乏具体性与针对性。许多教师在指出学生作文缺点时,往往使用笼统、宽泛的表述,如“内容空洞”“描写不够生动”“结构混乱”等。这样的评语过于抽象,学生难以确切知晓自己究竟在何处出了问题,更不清楚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。例如,对于“内容空洞”,不同的学生可能原因各异,有的是素材积累不足,有的是未能对素材进行有效挖掘与展开,但笼统的评语无法让学生明确自身的症结所在。
评语忽视学生个体差异,缺乏个性化。每个学生的写作基础、风格与问题都不尽相同,但有些评语却采用千篇一律的模式,未能做到因材施教。比如,对于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,可能需要从基本的字词运用、语句通顺等基础方面着手改进;而对于写作有一定水平的学生,则应在立意深度、技巧运用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。现实中不少评语并未体现出这种区别,使得评语对部分学生而言缺乏实际指导意义。
评语多侧重于指出问题,而缺乏建设性的改进建议。仅仅告诉学生“这里不好”“那里有缺陷”是远远不够的,学生更需要知道的是“如何做才能更好”。例如,当指出学生作文结构松散时,应进一步给出诸如“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框架,先在开头明确提出观点,中间分点论述,结尾总结升华”等具体的修改思路,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后续写作中有法可依,有的放矢地进行改进。
此外,评语的语言表达有时过于生硬、犀利,容易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。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敏感时期,一些诸如“语句不通顺,逻辑混乱,不知所云”等严厉且带有批评性的评语,可能会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恐惧与抵触心理,反而不利于他们在写作道路上的成长。
部分评语未能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。作文批改评语应与日常写作教学相互呼应,成为教学的延伸与补充。但在实际中,有些评语所指出的问题在课堂上已经多次强调,却仍频繁出现,这反映出评语与教学脱节,未能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指导,也未能通过评语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写作实践中。
初中作文批改评语在指出缺点方面存在的这些不足,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加以重视并积极改进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评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,帮助学生精准定位写作问题,激发写作兴趣,提升写作能力,在写作的海洋中扬帆远航,不断进步。
推荐阅读》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» 初中作文批改评语缺点(初中作文批改不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