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作文审题,犹如在迷雾中寻找方向的灯塔,指引着写作的航向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它不仅关乎着文章是否切题,更是决定了作文能否在众多试卷中脱颖而出、获取高分的关键。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,往往始于精准无误的审题,这是一场与命题者思想的深刻对话,是对题目内涵的深度挖掘与精准诠释。
审题的过程,首要是全面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。这要求考生仔细研读题目中的每一个字词、每一个句子,不放过任何细微的提示或限定。例如,对于命题作文“以‘门’为话题”,如果仅仅将思路局限于生活中的实体之门,就过于狭隘了。这里的“门”可以是沟通的桥梁、是心灵的壁垒,也可以是机遇的象征、是挑战的关卡。只有从多个角度去解读“门”的含义,才能打开广阔的写作思路,使文章立意深刻且独具一格。同时,还要留意题目中的关键词,如“我”“我们”“他们”等主体限定词,以及“最”“也”“更”等表示程度或比较的副词,这些词往往会对写作的方向和重点起到决定性的作用。比如“我最敬佩的一个人”,“最”字突出了情感的最高级,写作时就必须紧扣这一点,详细阐述敬佩的原因,而非泛泛而谈多个人的事迹。
深入分析题目背后的隐含意图是审题的核心环节。命题者设置题目,通常是为了考查学生的某种思维能力、价值观念或生活感悟。以材料作文为例,当给出一段关于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材料时,其背后的意图可能是探讨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,或是反思过度追求经济利益所付出的环境代价。考生需要透过材料的表象,洞察命题者想要引发讨论的话题本质,从而确定自己的写作立场和观点。这就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社会认知和批判性思维能力,能够站在时代的背景下,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思考。比如在论述环保与发展问题时,不能简单地提出“先污染后治理”或“因噎废食式”地放弃发展来保护环境,而是要提出具有建设性的、可持续的发展策略,如倡导绿色经济、加强科技创新以实现节能减排等,这样的审题立意才符合高考作文对于思维品质和社会责任的要求。
此外,明确题目要求的文体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。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写作规范,记叙文要注重情节的生动性和人物形象的塑造,通过讲述故事来传达情感或道理;议论文则强调论点的明确性、论据的充分性和论证的逻辑性,要以理服人;说明文要求准确清晰地介绍事物的特征、功能和原理等。如果题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“难忘的一次旅行”,那么考生就应该按照记叙文的写作方法,设定好时间、地点、人物和事件的起因、经过、结果,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,将旅程中的所见所闻、所思所感生动地展现出来,而不是写成一篇罗列旅行景点的宣传文案,那样就偏离了记叙文的文体要求,即使内容再丰富也难以获得高分。
高考作文审题是一项综合性的技能,需要考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、深刻的思考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。只有在审题上做到精准无误、深入透彻,才能为后续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,创作出符合题意、思想深刻、富有文采的佳作。它是高考作文这座大厦的基石,承载着整篇文章的质量与高度,每一位考生都应在备考过程中加以重视,精心打磨审题技巧,方能在高考作文的舞台上绽放光彩。
大纲如下:
- 总述:点明高考作文审题的重要性。
- 理解题干信息:阐述要全面理解题目文字及关键限定词的作用,举例说明。
- 剖析隐含意图:说明要分析命题者意图,需具备的思维能力,以环保与发展材料为例。
- 明确文体要求:介绍不同文体特点,以“难忘的一次旅行”说明审题与文体的关系。
- 总结:强调审题技能的综合性及对高考作文质量的决定性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» 高考作文审题(高考作文审题)